如果没看出西方对东方的敌意和恐惧, 那么就不算看懂《指环王》
如果我们从文化隐喻的角度看,《指环王》就是一部西方战胜东方的幻想史,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叙事作品中,神话、史诗和寓言往往都是为核心的部分,它们取材自真实的历史,反映本民族的价值观,都有强烈的隐喻性,而《指环王》无疑是隐喻历史的集大成者。
长期以来,西方一直处于一种二元对立的历史观之中,简单说,西方人都认为东方与西方是无法真正和睦相处的,势必要比个高低,而东方的崛起一定意味着西方的衰弱,因而西方始终对东方保持着一种巨大的偏见、敌意乃至是恐惧。
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终于诞生了“终极隐喻”的《指环王》,在酣畅淋漓、简单通俗的正邪大战的表面故事背后,是一个西方克服来自东方的恐惧,继而战胜东方,开创属于西方的未来的隐喻。
本质地看,《指环王》是西方通过文艺创作重返中世纪,并以魔幻史诗寓言的方式改写,或者说是扭转自己曾经被东方入侵而臣服的历史,潜移默化地重塑西方白人是“高等民族”的文化战术。
先别急着说我“小题大做”、“牵强附会”,但凡是文艺作品,总是有一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寄托在其中,世界上其实是不存在完全纯粹的、艺术的文艺作品。好莱坞平均每年拍500多部电影,每一部总结起来就一个道理:告诉你美国为什么强大和如何强大,三个字“美国梦”。
在英语里,“霸权”可不是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西方人很难想象“天下大同”的世界,也很难想象没有霸权的世界该如何运转。因此,白人一直相信自己就是“高等种族”,而这个世界也必须由白人领导,从《圣经》开始,西方的一切艺术作品都在传达一个理念:西方是所谓“天选之子”。
这就是好莱坞电影英雄主义、个人主义泛滥的深层原因,西方白人面对任何情况,都坚信“邪不胜正”、“黑白分明”以及“优势在我”。
《指环王》的艺术层面绝对是出类拔萃,可这和它深层的种族主义、东西对立的隐喻并不冲突,西方白人的世界观里,自己的世界和一切非西方、非白人的世界总是非此即彼的。
换言之,西方人认为,不是西方获胜就是东方统治,没有“和谐共存”可言。
这种价值观深刻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各种价值输出,甚至已经影响了一大部分非白人人口,让这些人也从潜意识里认为白人是高贵的、强大的、美丽的,而自己必须要臣服白人,学习白人,才能“脱掉”黄皮肤、黑皮肤,变成“白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华人。
美国学者赛义德对这种现象有一个经典的理论,叫做“东方主义”,即世界上本来没有所谓“东方”“西方”,东方是白人为了证明自己更优秀而创造出来的概念,是白人殖民者在精神文化上操控被殖民者的方式。
《指环王》从“东方主义”的角度看,就是西方战胜东方的人为“历史再创造”。
《指环王》原著诞生于1949年到1957年,由英国作家托尔金创作。一经出版,便成为英美世界的魔幻文学经典之作,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西游记》,可谓是家喻户晓。
按照托尔金的自述,《指环王》的创作灵感来自欧洲特别是英国的民族寓言和神话故事,并结合了大量中世纪的历史,而创作动机则是因为托尔金认为西方世界虽然有完备的历史记录,却没有属于本民族的魔幻文学作品。因此,《指环王》是为了填补英美魔幻文学的空白而被创作的。《指环王》也影响了后世一大批西方魔幻文学,比如《冰与火之歌》。
既然是“魔幻历史”,如此一来,《指环王》必然反映了西方世界最深处的焦虑,那就是对东方的恐惧,这种恐惧已经深入西方人的集体意识。
《指环王》拥有庞大的世界观、多元的种族和简单的正邪二元对立叙事,你可以从中看到骑士传奇、魔法故事、宗教经典还有种种西方中世纪历史的影子,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一个精彩无比的历史隐喻,一部假想的“西方战胜东方”的历史。
如今的《指环王》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应该是要归功于系列电影。《指环王》三部曲上映于2001年到2004年,是集大半个西方世界之力缔造出来的不朽之作。
恢弘的世界观、精美的服化道、鲜活的人物塑造、精彩的剧情设计以及背后深刻的历史隐喻,都让《指环王》耐人寻味,你可以从中看到勇气、信念、爱情、友情、正邪大战、战争史诗,三部曲接近12小时,但观影过程中却不会让人感到乏味。
电影制作精良、规模宏大,光是群众演员就动用了2500多人,电影中的人类士兵和半兽人的饰演者都来自新西兰陆军,而新西兰全国的兵力也不过5000人,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相助。
电影的制作成本高达2.8亿美元,在当年是全球制作成本最高的电影,投资方新线影业做好了破产的准备,然而电影一经上映,叫好又叫座,三部曲在全球狂揽29亿美元票房,超过成本10倍。同时,还把国际上能拿的奖都拿了个遍,获奖351次,提名286次,在2005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指环王3:王者无敌》更是11提11中,打破纪录,以至于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奖者打趣道:“幸好《指环王》是英语电影”,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可以说,《指环王》的诞生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结果,电影由新西兰名导彼得·杰克逊操刀,在风景如画的新西兰取景,又有美国的电影工业、英国的文学底本加持,同时集齐了大半个英美世界的演员,《指环王》是整个西方世界通力合作的产物。
《指环王》的巨大成功,更说明它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好的文学或电影作品,而是在于它反映了西方世界的潜意识,让西方人看到了他们想看的东西:克服恐惧,战胜东方。
《指环王》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精灵、霍比特人和人类组成的正义阵营与魔多半兽人大军的邪恶力量的正面对抗,一条是霍比特人弗罗多前往魔多销毁魔戒的东游之旅。正因如此,在中文互联网,《指环王》有“欧美《西游记》之称”。
不过,同样是“走出去”的架构,东西方的经典之间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西游记》是排除万难,向西取经,这表示东方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而《指环王》则是坚定信仰,销毁异物,西方为达成目的总是伴随着破坏与杀戮,呈现出两个文明探索外部世界的不同方式。
庞大的魔法世界观下,人、神、魔三足鼎立,和《西游记》一样,《指环王》也讲述了一个成长故事,从表面上看是弗罗多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实际上是整个西方世界从弱到强的崛起。
只有把《指环王》看作是一部假想史,才是真的没有浪费它的艺术价值,如果你没有看出西方人对东方的恐惧,那么可能就不算看懂《指环王》,它是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但也无法遮掩背后颠倒黑白乃至是恶毒扭曲的历史隐喻。
立足欧洲中世纪历史,从浅层的打怪兽故事往下挖,《指环王》的隐喻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它根本就不只是一个幻想故事,而是一部臆想的西方战胜东方的中世纪历史。
结合历史背景,《指环王》成书于50年代,正好是美苏开始冷战的时期,这种对峙状态使得西方人重新想起历史上的东西方之间的你死我活的血腥博弈,不是征服东方,就是被东方灭亡。
托尔金本身是牛津大学的历史和文学教授,深谙历史细节和文学隐喻的技巧,并且是一个西方保守主义的信徒,看来《指环王》的隐喻绝非空穴来风。《指环王》直指西方人最深处的恐惧和渴望:对东方的敌意和征服欲望,以及西方价值观的最终胜利。
通俗的正邪大战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观众完全理解故事,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宣传自己的思想,这是西方文艺作品的惯用手法,西方人一直相信所谓“历史的终结”,他们相信历史会走向白人统治。
《指环王》所设计的中土世界,有五大种族,分别是精灵、矮人、人类、霍比特人和半兽人,它们都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和欧洲中世纪真实的族群一一对应。
先看地理格局,中土世界基本上就是对欧洲大陆的复刻,西边是茫茫汪洋,东边是群山缭绕,将这片大陆和东方隔绝开来。有意思的是,与东方距离的远近成为恐惧程度的大小,电影中两处战争策源地都位于中土世界的东方,一个是白袍巫师萨鲁曼的艾辛格,一个是魔王索伦的魔多。
更有意思的是,作为反派大本营的魔多,它既是铸造魔戒,也是销毁魔戒的场所,它北、西、南三面环山,只有东边敞开,这样的地理格局无疑是隐喻了中国、印度、蒙古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东方,是西方人对于东方的一种想象:地形封闭,潜藏着巨大的战争潜力。
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隐喻就呼之欲出了,“魔多”事实上就是“东方”,可以是近东的俄罗斯,也可以是中东的阿拉伯、波斯,还可以是远东的中国、蒙古,在西方的意识形态里,东方不过是一片封闭落后、黑暗野蛮和邪恶好战的土地。
电影中,索伦之眼被设计成极其类似太阳的模样,给人不安的视觉效果。
想想不就是隐喻东方,因为太阳象征着东方,而东方各个民族往往都有太阳崇拜,反而是西方因为信仰基督教而不认可太阳。那么,半兽人也自然是杂糅了匈奴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乃至中国人的形象设计出来的种族。
与此同时,越是高贵美丽、智慧勇敢的种族,则越是生活在西边,而且是越往西越纯洁,比如精灵的住所比人类世界还要往西。地理位置就是意识形态,这是最浅显的隐喻。
嗜血残暴、丑陋可厌的半兽人属于东方,而高贵美丽、纯洁无暇的精灵属于西方,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西方人潜意识里的想法,是对东方的刻意丑化,也就是“东方主义”所要批判的东西。
《指环王》的五大种族回到中世纪的历史中,是一一对应的。首先是精灵,它们是中土世界血统最高贵的种族,拥有严密的等级秩序和礼法制度,此外还掌握治愈和制造武器的魔法,那么很明显是隐喻中世纪欧洲的天主教廷。
托尔金在创作时,自己创造了一种“精灵语”,它的词汇、语法基本都来自拉丁语。拉丁语是中世纪罗马教廷专用的语言,也是所谓的雅言,是所谓可以与上帝交流的语言。那么这么看,精灵当然就是指向罗马的贵族们。
其次是人类,人类是中土世界人口最多的种族,没有神力,但却是抵抗魔多大军的主力。他们始终臣服于精灵的权威,象征着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封建地主、骑士、农民、手工业者,人皇阿拉贡这个角色最为典型,他有一半精灵血统和一半人类血统,象征天主教语境下的君权神授。
要着重注意“阿拉贡”这个名字,它来自西班牙历史上的“阿拉贡王国”,这是西班牙白人的封建王国,信仰天主教,并成功驱逐了盘踞伊比利亚半岛800多年的穆斯林复国,那么“阿拉贡”这个名字正好是人皇的名字,文化隐喻就很明白了。
再次是矮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族群,他们身形矮小壮实,手持战斧,喜欢挖矿、收集财富,并且常常劫掠,是杂糅了维京人、日耳曼人等形象创造出来,呼应欧洲历史上的白人蛮族。
再然后是霍比特人,这是《指环王》系列的主角,也是最为淳朴善良的民族,他们热爱家园土地,重视家人朋友,乐天知命、快乐自由,象征托尔金故乡英格兰的乡下人,是最纯洁的白人。
最后就是半兽人了,他们邋里邋遢、嗜血残暴,思考能力低下,喜欢入侵其他民族,并且最重要的是,半兽人的生存和繁衍能力都十分强大,而且有很浓郁的游牧民族色彩,根据前文的分析,半兽人便是对东方各个民族的代指,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入侵欧洲。
五个种族对应五种族群,而魔戒这个最核心的道具,对应的是一个最为神圣的文化概念:天命。根据设定,魔王索伦打造了20枚魔戒,3枚归精灵王,7枚归矮人诸侯,9枚归人类国王,而索伦自己留下了最为强大的至尊魔戒,足以号令群雄。
在中土世界,除了最为纯洁善良的霍比特人弗罗多,没有任何人可以抗拒至尊魔戒的蛊惑,连最高贵的精灵女王凯兰崔尔也不例外。魔戒是事实上象征着一种对神明的解释权,是世界起源和未来发展的话语霸权,谁拥有魔戒谁就拥有历史,但《指环王》恰恰是为了“销毁魔戒”。
可是故事的最后耐人寻味,弗罗多抵御住了魔戒的诱惑,将其摧毁,彻底杀死了索伦。因为魔戒是索伦打造的,这隐喻着西方不打算顺从东方的历史观,而准备自己开创自己的普世价值。
西方的历史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统一西方之后,又四分五裂。《指环王》中,三大人类王国洛汗、刚铎和亚尔诺互不来往,处于分裂状态。罗马帝国于395年分裂为东西罗马,《指环王》便以洛汗和刚铎对应这种分裂。
在现实中,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再无统一的可能,而在《指环王》中历史得以改写,刚铎与洛汗最终重归于好,重新统一,这其实是呼应了欧洲人骨子里对于统一的渴望。今天的欧盟的文化起源,便来自于欧洲一体化的历史。
其实,欧洲有四大民族,分别是拉丁人、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强大若罗马帝国也只统治了西欧地区,对是东斯拉夫人的东欧束手无策,因而被蒙古人统治过的俄罗斯人便一同被归入东方民族,哪怕俄罗斯人也是白人,这种“恐俄症”也已经进入西方人的集体无意识。
接着看两个人类王国的隐喻,洛汗国靠近东方,擅长骑兵作战,象征那些皈依天主教的斯拉夫国家波兰、匈牙利和捷克的融合体;刚铎国最强大,地处西方,是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融合。
电影中最为浓墨重彩的是两场战争,圣盔谷之战和白城之战,这两场战争在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下,几乎浓缩了所有西方与东方之间大规模战争的细节,并非虚构。
如果你熟知欧洲历史,你会发现这两场大战有匈人围攻西罗马都城拉文纳之战、耶路撒冷十字军防守战、蒙古入侵基辅之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围攻东罗马都城君士坦丁堡之战、匈牙利保卫战、波兰抵御蒙古入侵之战以及波兰翼骑兵解围维也纳之战的种种隐喻。
唯一不同的是,这些大战在历史上大多以东方获胜告终,可是在《指环王》里全部被改写为西方的获胜,这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也是西方通过文艺作品重返历史获得胜利的方式。
第一场是洛汗王国对战萨鲁曼大军的圣盔谷之战。圣盔谷建在山谷之间,易守难攻,这样的要塞城市就让人联想到不少围城战,比如匈人入侵拉文纳之战、耶路撒冷之战和维也纳之战。
特别是耶路撒冷围城战,历史上,1187年的耶路撒冷,萨拉丁的阿拉伯大军以火炮和投石打开城防坚固的耶路撒冷,将十字军被迫从守城战拖入白刃战。电影中,半兽人的攻城方式也是火炮和投石,也是在缺口上与洛汗军队作战,但是历史上的耶路撒冷陷落了,而电影中圣盔谷守住了。
这是因为《指环王》采用了“历史拼贴”的手法,它将波兰翼骑兵驰援维也纳之战的情节加入了圣盔谷之战。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兵20万进攻维也纳,在城破之际,来自波兰的“天主教之盾”翼骑兵加入战场,一举冲溃了奥斯曼大军,解救了神圣罗马帝国。
对应到《指环王》便是洛汗国的王子伊欧墨的骑士团,被蛊惑了心智的老国王希优顿将他放逐,隐喻了波兰曾经不被罗马教廷认可,然而他最终迷途知返,率领骑士团拯救圣盔谷,以一敌百,大败半兽人大军,和历史上的维也纳围城战如出一辙,也象征了西方必将统一对抗东方。
另一场白城之战更是历史隐喻的集大成者。刚铎王国的都城米纳斯提力斯,俗称“白城”,它依山而建,可以说是东罗马都城,著名的君士坦丁堡的一比一复刻。白城之战集合了君士坦丁堡围城战和蒙古入侵基辅之战两场大战的细节。
《指环王》中的半兽人其实战斗力不高,在精灵、矮人和人类面前往往如同砍瓜切菜一样稀里哗啦,但是他们很会制造战争器械如火炮、攻城锤,并且善于射箭,他们的穿着也明显与中世纪的欧洲骑士风格不同,有很浓郁的游牧色彩,当然,他们就是蒙古人的化身。
半兽人攻打白城,先是以火炮轰击,而后用投石机洗地,最后以弓箭横扫,这是典型的蒙古军队攻城战法。在历史上,蒙古人从中原、东欧和中东掳走许多能工巧匠,制造攻城器械,帮助他们攻陷一座又一座城市,最出名的莫过于巴格达和基辅。
魔多大军中更是一场眼花缭乱的“东方民族”服饰秀,许多东方观众看到那些不人不鬼的半兽人穿着自己眼熟的服装,可能下意识觉得被冒犯,不用觉得是自己太敏感,因为这是西方的故意为之。
所谓来自南方的海盗部队,很明显是波斯人的打扮;所谓的战象部队,士兵也是穿着宽大的长袍,裹着面巾,无一例外也是对东方的隐喻。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迎战魔多大军,阿拉贡唤醒了一只亡灵大军,他们曾经是阿拉贡父亲的手下,因为违背誓言而被诅咒。定睛一看,这些人的服饰都是东正教风格,很明显是隐喻不被西方人认可的俄罗斯人,最终还是要听西方的话。
通过半兽人,《指环王》潜移默化就完成了对“东方”的丑化和妖魔化,而且还不显山露水,因为观众只会觉得只不过是“电影”,但是这些文化符号可都是真实的,一来二去,就会被代入现实。
《指环王》的最后是精灵、人类联军反攻魔多,这是历史上五次十字军东征都做不到的事情,那就是攻入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大马士革,但是在电影里,西方成功了。魔多被摧毁,而东方的“太阳”索伦之眼也不再升起。
电影中还有一个最好玩的角色,那就是咕噜。他本来也是霍比特人,可是因为魔戒的侵蚀而变得面目可憎、如同妖鬼,这暗示着那些被东方文明所同化的西方民族,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巴尔干半岛的穆斯林民族和曾经被蒙古人统治的俄罗斯人。
艺术地看,大到城邦建筑、甲胄刀枪,小到服饰器具、文字书信,电影都是按照原著的细节一一对应,毫不糊弄,这种态度注定了《指环王》系列将是留名影史的佳作。
不过以文化隐喻的眼光看,《指环王》绝对不仅是一部老少咸宜的打怪通俗娱乐电影,它根本就是一部西方受到东方压迫,一步步克服对东方的恐惧进而团结起来战胜东方魔王的假想历史,这些西方的恶毒隐喻,都被悄无声息地化入西方强大的舆论机器里。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有一句很著名的论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我们在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本质上我们是在讲当下的事情,说到底只是借历史来为现在以及将来的问题寻找解释,《指环王》便是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来回应真实历史中西方人所面临的来自东方的恐惧。
西方人需要建立一套“妖魔化”东方的话语体系,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一切行为才可以得以解释,获得合法性,历史上西方人的殖民统治给无数亚非拉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可是从未得到真正的清算,西方依旧拥有世界霸权,《指环王》的成功就是一个小小的案例。
好在历史浩浩荡荡,人类走向一体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西方人再如何不愿意,也必须要和崛起的东方共享这个世界,对立冲突不是主旋律,和谐共处才是天道人心。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